閱讀格言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學術研究與寫作之性質

出處:
王錦堂(民81)。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1-12。
原轉載:
研究報告:時間與技巧  W.Pauk (1969), Journal of Reading, v13, 15-20,56-59.

1.及早進行:
(1)時間是偉大的平衡器,時間是真正民主的。我們從早上起來都得到同樣多的時間,天才和用功不分軒輊,浪費與節儉也都相同,不會因浪費而少得,也不會因節儉而多得。
(2)因為拖延的藉口:
已經到了期限--參考室中擠滿了人、有人跟我的題目一樣而搶不到參考書、我研究範圍參考書中的一篇專文整篇被人撕掉了....

2.選定題目,縮小範圍:
選定題目時,你決定的第一個題目應予縮小三四倍的範圍。論文的題目就是一向承諾,這正像一項合約,你應先提出一些特定的東西。
寫南北戰爭注定失敗>>戰爭中一次戰役(Gettysburg 戰役)範圍太大>>公墓嶺戰役還是大>>公墓裡戰役之戰術重要性,可以找到很多資料,寫起論文來也容易有深度

3.蒐集資料,筆記歸類(按範疇和次範疇準備好):
(1)一張卡片紙記錄一項要點或若干相關要點
(2)卡片上方標註題目名稱
(3)卡片只用一面
(4)卡片上寫明資料來源之書名與頁數
(5)將逐字引用之資料加上引用符號
(6)幾乎所有筆記完全出自己的文字
(7)當發生自己的思想或見解時,在筆記有關部分寫下來,外加上括號並標註「自己」字樣

4.根據蒐集資料,修改論文邏輯順序:
根據分類卡片撰寫大綱(最後編製大綱而非最先),以明白論文不夠均衡和比例不夠的欠缺之處

5.開始寫初稿到完成長篇論文:
(1)增添新卡片將資料順序排列整齊,撰寫初稿
(2)每天集中精神動筆寫,並念一遍

6.修改論文:
(1)未經修改的論文不應當交卷。為了使修改發生效用,必須經常將文章擱下來放在一邊數日或一星期,這樣才會覺得它沒有這麼熟稔。然後在去讀的時候必然能發現粗率的地方。一經發現粗率之處,就修改、修改、修改。
(2)確定所用事實都易於瞭解且有詳細的資料和例證支持。
(3)確定論文的組織計畫都清晰明瞭,議題編排順序合乎邏輯。
(4)檢查文體前後的一致性。
(5)檢查拼字及連字符號皆正確無誤。
(6)開頭部分與本文部分要前後呼應
(7)每個主要論點之前以一般說明(論題句/Topic Sentence)開頭,然後以每一個主要論點為中心,組織支持之資料。資料應避免重複或語意模糊之處。

7.制訂摘要:將論題與各要點結合在一起,顯示作者以對資料之掌握熟練。

8.朗讀整篇論文並檢查文體:刪除語意模糊和多餘的字眼,以及結構不良的句子,務使段與段、句與句之間更能連貫一氣。

9.論文好壞:
在技巧的運用上,的論文都有創意和想像力;但差的論文,看來似乎是用剪刀漿糊拼湊起來的。

10.何謂學術:
技巧方法是明顯可辨的!它是學者的熱愛、關懷和時間的組合。(Schliermann 教授)

繼續閱讀...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科技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Q:封閉之後可能再度開放嗎?
Q:相關社會團體到底誰說了算?
資料來源:Kilker, J. & Gay, G.(1998).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A Case Study Examming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 1998(6), 60-70.

1.前言
(1)由於需要說服早期的使用者在不成熟的科技與有限的館藏中放眼未來,故評估數位圖書館這些錯綜的社會-科技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為圍繞著數位科技的華麗詞彙讓使用者的期待特別地高。但除了科技隨時準備改變圖書館、館員與學術研究的角色有共識之外,對於真實構成數位圖書館的要素似乎莫衷一是。
(2)本個案研究以科技社會建構論的方法描繪美國數位圖書館計畫系統(Making of America, MOA)之數位圖書館原型。
2.科技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2-1.科技的改變是社會化的歷程:科技有其社會化影響(social impacts),但他們同時也是體現權力關係、社會目標與結構的社會化產物。
2-2.科技社會建構論發展於80年代中期,用以說明某項滿足多個社會團體需求之科技共存(technology coexisting)的多種分支(multiple "branches")。研究者以此種方式檢視這些涵蓋於科技發展下的「相關社會團體」所持有的各種概念,並依循每個團體的科技社會建構檢視它如何達到終止(closure),也就是它如何在概念上「凍結」該團體的看法並遍及於多個團體。許多近期的研究聚焦於社會團體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科技發展的政治性,以及科技與社會的相互建構。
3.個案研究:數位圖書館原型之評估
3-1.評估歷程
(1)找出相關的社會團體(或利害關係人-並非只有單純的使用者,還包括DL館藏發展及維護者等不同團體),讓其陳述及將需求排序,並鼓勵批判原型(prototyp)。
(2)從原本單一介面修正其目標以允許多個使用者介面。
(3)使用根據傳統的使用者測試與更自然的個案研究技術等兩者混合的評估模式:
    a.在正式評估階段,舉行由相關團體所參與的焦點團體會議,以回顧理想的數位圖書館介面之設計。使用概念構圖法總結每個團體對數位圖書館設計的優先順序。
    b.產出導向的評估階段,整合來自於參與者觀察、意見調查,以及與館員、學生的訪談等資料。
3-2.評估結果
4.數位圖書館科技之社會建構
4-1.相關社會團體(relevant social groups)
4-2.圖書館與設計人員:不同的目標與概念
4-3.館員:支持但謹慎的
4-4.學生
4-5.詮釋彈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
4-6.終止/封閉(closure)
5.修正科技社會結構論
5-1.協調(調解)
5-2.關聯性
6.社會建構之評估
7.結論
以SCOT方法作為數位圖書館評估的具體好處在包括:
(1)使用詮釋彈性的架構來了解明顯不同的結果。
(2)強調社會互動在科技設計的重要性。
(3)抵抗終止/封閉的概念以允許多種介面的存在。
(4)考量如何協調相關社會團體及如何對科技產生不同層次的影響。
(5)將評估本身視為一種社會建構和可協商的歷程。

繼續閱讀...



科技思維框架理論(Technological Frames):讓資訊科技在組織中變得有意義

資料來源:Orlikowski, W.J. & Gash, D.C. (1994). Technological frames: making sen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12(2), 174-201.
本研究調查群組軟體系統在一家大型公司的施行運用。聚焦於組織中不同的參與者如何讓新科技變得有意義,以及他們如何與為何與新科技互動。技術人員和使用者的科技思維框架在某些方面被認為是不一致的。此種不一致導致使用科技時產生某些不相容的行動,使得群組軟體的施行運用較原先預期的更加困難。

啟示:組織成員在溝通時,必須考慮與了解不同個體或群體成員對於科技本質、科技策略(如動機、成功的標準),以及科技使用(如優先順序與資源、訓練、易用性、安全或品質政策)等思維框架,以避免在使用科技時產生可能的衝突或負面結果。

1.思維框架的概念
1-1.思維框架的分享
1-2.科技思維框架
1-3.科技思維框架的一致性
指在關鍵因素或類別上之思維框架的一致,所謂的一致並非完全相同,而是在架構與內容上有所相關。
科技人員與使用者科技思維框架的差異:
1.科技人員:
(1)科技本質:
a.單純聚焦於科技能力,未提及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特定運用。
b.科技的價值被視為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正式的評估、調整或施行計畫是不需要的。
(2)科技策略:
a.科技運用的動機與業務處理的主要改變有關。
b.成功的科技標準聚焦於運用。
(3)科技使用:
a.安裝是關鍵,因此這是主要的焦點。
b.使用者將會自己學習科技。
c.使用者將會建構自己的應用。
d.科技不會引起任何有關資料的機密性、安全性或品質等新議題。
2.使用者:
(1)科技本質:
a.對於科技有所誤解或困惑。
b.以既有的描述詮釋新科技。
c.將電腦一般看待
(2)科技策略:
a.科技運用的動機被視為促進公司加值的改變。
b.以懷疑論的觀點看待科技。
c.成功的企業標準
(3)科技使用:
a.缺乏訓練被視為了解和使用科技的一種阻礙。
b.缺乏了解被視為使用科技的一種阻礙。
c.關心資料庫中資料的機密性與安全性。
d.關心資料庫中資料品質、個人責任,以及控制。

繼續閱讀...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981106讓孩子自己找答案演講


繼續閱讀...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與專業和研究社群溝通資訊社會學

資料來源:Kling, Rosenbaum,& Sawyer(2005).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ing Social Informatics. Chapter 6: Communicating Social Informatics Research to Professional and Research Communities, 105-146.

1.向資訊組織與資訊社會學學習
2.專業群/對象-資訊社會學研究應向(1)ICT專業人員(2)某些學術領域的研究者與教師(3)政策制訂者(尤其是參與資助電腦相關之社會與組織方面研究者)
3.向ICT專業群溝通
3-1.資訊社會學相關的認識
3-2.關注ICT專業群的競爭
3-3.與ICT專業群溝通的策略:
  ◎改善資訊社會學研究者與ICT專業人員間溝通的六個策略為:
  (1)發展對現有所知的ICT專業世界之實證評量
  (2)處理與溝通對專業人員有用的且為目前所知的專業人員之典型問題、關注焦點,以及資訊行為
  (3)聚焦於為ICT專業人員的論著(speaking and writing)
  (4)定期舉辦由學術界與ICT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之論壇
  (5)透過工作坊、研討會與終身學習影響目前的專業實務
  (6)創設「ICT推廣服務」
 ◎為了管理研究和顧問公司間的競爭 ,資訊社會學研究者可以:
 (1)自顧問公司完成的事項來區別自己的工作。
 (2)探討和這些公司的合作方式。
3-3-1.瞭解ICT專業人員
3-3-2.重新設計研究焦點
3-3-3.向ICT專業群宣導資訊社會學研究
3-3-4.定期舉辦由學術界與ICT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之論壇
3-3-5.為ICT專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
3-3-6.設立研究導向的「ICT推廣服務」
3-3-7.管理研究與顧問公司間的競爭
4.向學術與研究社群溝通
4-1.專業群/對象
4-2.向學術與研究社群溝通的挑戰
4-3.改善與其他學術及研究社群溝通的策略
4-3-1.提升資訊社會學研究的影響力:(1)設立專題興趣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s, SIGs)(2)組織資訊社會學研究與議題的研究追蹤與專題討論(3)發展致力於資訊社會學研究之完整會議
4-3-2.增加資訊社會學研究的出版選擇:適當的期刊、寫教科書、編輯模範的資訊社會學研究選輯
4-3-3.運用資訊社會學相關網路數位資訊之便利:如ISWORLD(www.isworld.org/isworld.html)、大學及各研究機構的網站。
4-3-4.提升資訊社會學影響力的研究方向:(1)說服資助單位以發起有關ICT於組織環境的國家或國際性調查研究,並發揮指導研究的重要作用(2)研究結果應以多種形式廣泛出版並提供取得(3)專業的資訊社會學組織應該發起每年或每兩年一次的調查研究,以成為可靠的科技指標。(4)研究應包含科技與科技方面的社會影響,並從個人/家庭/企業/組織的層面完成相關調查。可包括有關科技、花費與使用形式以及基礎結構的量化測量等選項之問題。(5)舉辦工作坊以建構研究調查,讓許多研究者可以從他們的研究中貢獻相關問題。(6)研究結果將鼓勵政策制訂者認識資訊社會學這個領域,並資助更進一步的資訊社會學研究。(7)這類研究計畫對研究者是有用的並將有助於推廣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或其他國家的相當的資助單位。
4-3-5.增加資訊社會學研究的機構支持
5.提升資訊社會學的能見度:
作者將3-3改善資訊社會學研究者與ICT專業人員間溝通的六個策略及為了管理研究和顧問公司間的競爭的兩項作法,以及4-3.改善與其他學術及研究社群溝通的五個策略又強調一次。

繼續閱讀...



資訊社會的關鍵概念

Kling, Rosenbaum,& Sawyer(2005).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ing Social Informatics. Chapter 5: Teaching Key Ideas of Social Informatics, 83-103.
1.為何要教社會資訊學?
1-1.資訊社會學教學著眼於科學導向教育(Science-Oriented Education)的宏觀情境脈絡中。
2.資訊社會學教學概述
2-1.資訊社會學教學之現況
2-2.資訊社會學教學現況之相關議題
3.資訊社會學之教學
3-1資訊社會學的主要概念
a.ICT使用的情境脈絡(設計、發展、配置與使用)直接影響其意義與角色
(ICT不能獨立於使用情境之外)
b.ICT並非價值中立的:ICT的使用創造了贏家與輸家
c.ICT的使用導致多樣且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影響。
(無紙化辦公室、更有生產力v.s紙愈用愈多、更耗時費力?)
d.ICT的使用有其倫理與道德的問題,這些問題亦有其社會影響(social consequences)
(如使用email的隱私、信用風險、組織階層的扁平化)
e.ICT是可配置的(configurable)
(ICT是不同構成要素的集合,由於每個組織或社會單位的ICT不盡相同,因此會產生獨特且社會導向的科技網路)
f.ICT的發展依循著歷史與科技進步的軌跡(trajectories)
g.ICT在設計/發展/使用歷程的共同進化(co-evolution)
3-2.為特定課程目的調整資訊社會學的概念
3-3.資訊社會學作為有資訊根據的批判性思考
3-4.資訊社會學教學的相關議題
3-4-1.激發目前ICT取向之教育者評估資訊社會學概念及課程中使用的技巧
3-4-2.綜整資訊社會學文獻的困難在於大部分是研究本位且散佈於多種學科之間
3-4-3.協助學生以自身經驗整合資訊社會學概念與技術
3-4-4.處理學生採用的資訊社會學議題之現有心理模式
4.幾點建議
4-1.資訊社會學的概念應被整合於ICT取向學生之正式課程
4-2.資訊社會學的主題應以發展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教學

繼續閱讀...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ICT系統設計者、開發者與實施者之資訊社會學

資料來源:Kling, Rosenbaum,& Sawyer(2005).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ing Social Informatics. Chapter 3: Social Informatics for Designers, Developers, and Implementers of  ICT-Based Systems, 33-51.

1.瞭解ICTs的社會化設計(social design)
1-1.以設計者為中心(designer-focused systems)的系統之歷史前提
1-2.ICT系統的型構特質(configurational nature)
1-3.可用性(usability)是對以設計者為中心取向的部份回應(partial response)

2.社會化設計的原則
2-1.社會化設計與以系統者為中心取向之比較
2-2.運用方式、使用者、情境脈絡與資料等異質性之設計
2-2-1.70年代許多研究指出系統失敗的主因是將使用系統的人們排除於設計歷程之外。不難發現專業文章呼應這些研究發現,要求設計者讓將要使用ICT的使用者參與其中,或是建立「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的系統以確保其有效性。
2-2-2. 可用性實驗室有助於改善介面設計的某些觀點,但無法幫助設計者得知人們將如何在使用其他科技的同時使用某個系統。雖然聚焦於可用性帶來許多改進,但許多可用性的議題過於膚淺(more than screen deep)。
2-2-3.ICT設計社群不夠完整。Grudin(1991)將設計情境脈絡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情況下,ICT設計者了解其系統的相關工作與配置:
a.契約開發(contract development)-顧客或使用者組織從專案一開始就知道是誰,而發展組織在契約簽訂時才確定。
b.產品開發(product development)-和契約開發相反,開發者從一開始就知道是誰,但最後將使用ICTs的人通常到產品銷售時才知道是誰(如套裝軟體的開發)。
c.自行開發 (in-house development)-使用者和設計者在專案開始時就知道是誰。
ICTs的自行開發較容易與可能的使用者建立與維護持續的契約。反之,契約開發者可能遠在系統使用者數千公里處工作。
2-2-4.當設計者並未與其客戶有足夠的接觸時,他們常對系統潛在的使用者發展出抽象的分類(如新手、專家、一般等)。然而,為了語言上的方便輕易標記ICT的使用者則會掩蓋了可能的差異。再者,許多設計者對系統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發展出隱性的假設情境(tacit scenarios),常和許多真實的情境和使用所有不同。
2-2-5.使用ICT時過度簡化的情境可能產生嚴重的代價。
1988年7月,美國海軍文森號神盾級飛彈巡洋艦在荷姆茲海峽執行任務,一架伊朗航空655航班的空中巴士A300客機,從阿巴斯起飛前往杜拜,但被文森號巡洋艦誤認為是有威脅的伊朗空軍F14戰機,以兩枚標準防空飛彈擊落,造成機上290名機組員與乘客全數喪生。事後調查,發現當天阿巴斯機場的確停了一架伊朗空軍的F14,因此在文森號神盾系統的識別資料中同時存在這架F14與655航班的代碼,等到655航班起飛後又被設定成代表F14戰機的偵測代碼,由於文森號接觸655航班之前,剛€好與伊朗海軍的炮艇發生對峙,使得文森號的美軍一直認為有可能遭到伊朗的空中攻擊,加上在戰爭所導致的壓力下,使得美軍忽視了雷達等電子偵測設備所獲得的正確訊息與可能性,而將無辜的民航機擊落。此外,神盾系統的設計者(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可能只考慮到「敵」、「我」戰機而未考慮到民航機會如此接近文森號巡洋艦。該系統預期情境的設計不但在操作時增強了系統價值(the value of the system),也使得使用者難以適應突發狀況。RCA的設計工程師、介面專家與有戰爭經驗的海軍人員在承平時期以互動較低的對立式契約(arms-length)的合作模式,可能在預測戰時情境時已發生嚴重的問題。
另一個較不轟動但仍能引起共鳴的例子,是某一流大學某部門的技術支援人員為了減輕資料維護的負擔,設計出可避免搜尋引擎檢索的網頁資料庫以改善原本時常更動的課綱連結網址與內容。然而技術支援人員認為,課綱的使用者應該是知道課程名稱與課程編號的學生與校內課綱張貼人員,導致未來可能的學生、他校發展課程的人員,以及技術支援人員所未留意到的其他教職員都無法使用課綱。儘管這樣的技術合理化(technical streamlining)減輕資料維護的壓力,但卻也使得學校內部本身及外部能見度都受到若干損失與影響。由此可知,ICT系統的設計可能是增能,也可能是種限制。因此,設計成為一種協商的原則。

#為工作場域設計ICTs之取向
設計者中心的觀點
社會化設計的觀點
(1)對工作的外顯觀點
(1)對工作的內隱觀點
a.工作可被文件化、清楚可見,以易於明確表達

a.對工作的重要觀點是不言而名的、分享的,並且由工作者所領會的
b.訓練讓工作成為可能
b.學習讓工作成為可能
c.任務是工作的核心
c.知識是工作的核心
d.職位在階層組織中是明確的
d.職位由非正式的政治以及聯繫網絡所定義
e.程序與技術是行動的基礎
e.概念化的了解是行動的基礎
f.工作流程代表所做之事
f.工作實務代表所做之事
g.以方法與程序為導引
g.以經驗法則和判斷為導引
(2)預期目標
(2)預期目標
a.改善效率
a.改善工作實務
b.降低人為錯誤
b.幫助人們發現並解決問題
(3)設計假定
(3)設計假定
a.使用者需求由具體可見與文件化的事物所確認
a.使用者需求由觀察每日的工作實務中顯現
b.設計是線性且最終能被文件化的
b.設計是反覆且需要雛型(prototyping)
c.個人的工作因為過程明確而受到支持
c.合作與合作式學習發生於社會脈絡中
d.效率是所期望的結果
d.技能發展是所期望的結果
(4)技術選擇
(4)技術選擇
a.人們能夠適應支持組織價值的技術
a.與人類活動相關及互動之配置



2-3.ICTs的設計在其使用期間仍持續進行
2-4.ICTs的設計與施行有代理人(there is agency)

繼續閱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