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格言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科技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Q:封閉之後可能再度開放嗎?
Q:相關社會團體到底誰說了算?
資料來源:Kilker, J. & Gay, G.(1998).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A Case Study Examming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 1998(6), 60-70.

1.前言
(1)由於需要說服早期的使用者在不成熟的科技與有限的館藏中放眼未來,故評估數位圖書館這些錯綜的社會-科技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為圍繞著數位科技的華麗詞彙讓使用者的期待特別地高。但除了科技隨時準備改變圖書館、館員與學術研究的角色有共識之外,對於真實構成數位圖書館的要素似乎莫衷一是。
(2)本個案研究以科技社會建構論的方法描繪美國數位圖書館計畫系統(Making of America, MOA)之數位圖書館原型。
2.科技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2-1.科技的改變是社會化的歷程:科技有其社會化影響(social impacts),但他們同時也是體現權力關係、社會目標與結構的社會化產物。
2-2.科技社會建構論發展於80年代中期,用以說明某項滿足多個社會團體需求之科技共存(technology coexisting)的多種分支(multiple "branches")。研究者以此種方式檢視這些涵蓋於科技發展下的「相關社會團體」所持有的各種概念,並依循每個團體的科技社會建構檢視它如何達到終止(closure),也就是它如何在概念上「凍結」該團體的看法並遍及於多個團體。許多近期的研究聚焦於社會團體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科技發展的政治性,以及科技與社會的相互建構。
3.個案研究:數位圖書館原型之評估
3-1.評估歷程
(1)找出相關的社會團體(或利害關係人-並非只有單純的使用者,還包括DL館藏發展及維護者等不同團體),讓其陳述及將需求排序,並鼓勵批判原型(prototyp)。
(2)從原本單一介面修正其目標以允許多個使用者介面。
(3)使用根據傳統的使用者測試與更自然的個案研究技術等兩者混合的評估模式:
    a.在正式評估階段,舉行由相關團體所參與的焦點團體會議,以回顧理想的數位圖書館介面之設計。使用概念構圖法總結每個團體對數位圖書館設計的優先順序。
    b.產出導向的評估階段,整合來自於參與者觀察、意見調查,以及與館員、學生的訪談等資料。
3-2.評估結果
4.數位圖書館科技之社會建構
4-1.相關社會團體(relevant social groups)
4-2.圖書館與設計人員:不同的目標與概念
4-3.館員:支持但謹慎的
4-4.學生
4-5.詮釋彈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
4-6.終止/封閉(closure)
5.修正科技社會結構論
5-1.協調(調解)
5-2.關聯性
6.社會建構之評估
7.結論
以SCOT方法作為數位圖書館評估的具體好處在包括:
(1)使用詮釋彈性的架構來了解明顯不同的結果。
(2)強調社會互動在科技設計的重要性。
(3)抵抗終止/封閉的概念以允許多種介面的存在。
(4)考量如何協調相關社會團體及如何對科技產生不同層次的影響。
(5)將評估本身視為一種社會建構和可協商的歷程。

繼續閱讀...



科技思維框架理論(Technological Frames):讓資訊科技在組織中變得有意義

資料來源:Orlikowski, W.J. & Gash, D.C. (1994). Technological frames: making sen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12(2), 174-201.
本研究調查群組軟體系統在一家大型公司的施行運用。聚焦於組織中不同的參與者如何讓新科技變得有意義,以及他們如何與為何與新科技互動。技術人員和使用者的科技思維框架在某些方面被認為是不一致的。此種不一致導致使用科技時產生某些不相容的行動,使得群組軟體的施行運用較原先預期的更加困難。

啟示:組織成員在溝通時,必須考慮與了解不同個體或群體成員對於科技本質、科技策略(如動機、成功的標準),以及科技使用(如優先順序與資源、訓練、易用性、安全或品質政策)等思維框架,以避免在使用科技時產生可能的衝突或負面結果。

1.思維框架的概念
1-1.思維框架的分享
1-2.科技思維框架
1-3.科技思維框架的一致性
指在關鍵因素或類別上之思維框架的一致,所謂的一致並非完全相同,而是在架構與內容上有所相關。
科技人員與使用者科技思維框架的差異:
1.科技人員:
(1)科技本質:
a.單純聚焦於科技能力,未提及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特定運用。
b.科技的價值被視為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正式的評估、調整或施行計畫是不需要的。
(2)科技策略:
a.科技運用的動機與業務處理的主要改變有關。
b.成功的科技標準聚焦於運用。
(3)科技使用:
a.安裝是關鍵,因此這是主要的焦點。
b.使用者將會自己學習科技。
c.使用者將會建構自己的應用。
d.科技不會引起任何有關資料的機密性、安全性或品質等新議題。
2.使用者:
(1)科技本質:
a.對於科技有所誤解或困惑。
b.以既有的描述詮釋新科技。
c.將電腦一般看待
(2)科技策略:
a.科技運用的動機被視為促進公司加值的改變。
b.以懷疑論的觀點看待科技。
c.成功的企業標準
(3)科技使用:
a.缺乏訓練被視為了解和使用科技的一種阻礙。
b.缺乏了解被視為使用科技的一種阻礙。
c.關心資料庫中資料的機密性與安全性。
d.關心資料庫中資料品質、個人責任,以及控制。

繼續閱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