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格言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圖研W10]從資訊組織到知識組織

本週的課程是由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副教授阮明淑老師主講,主題是資訊組織(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KO)。一開始老師以概念構圖秀出自己的背景資訊,我第一次看到這樣非線性的呈現方式,真是相當別出心裁。更特別的是,老師的背景相當特殊多元,從臺灣大學園藝所碩、博士班畢業之後,在農業資訊服務中心服務,擔任過主題分析組與企畫組組長,而1999年起在賴鼎銘教授的引薦下到世新服務,慢慢奠定在主題分析、資訊組織學、知識管理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基礎。

老師接著以丹麥學者Birger Hjorland (2008)所提出的知識組織定義說明如下:
一、知識組織是與由圖書館、資料庫、典藏(檔案)庫所進行的相關文件描述、索引和分類等活動。這些活動是由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主題專家和電腦演算所執行。KO是與組織文件、相關文件與概念等知識組織歷程(KOP)與知識組織系統(KOS)本質有關的研究領域。

二、KO目前存在幾種知識、認知、語言與社會組織等不同觀點的歷史與理論上的方法與相關理論。這些方法每一種都傾向於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何謂知識組織?」這個問題。圖資專業人員時常專注於應用新科技與新標準,而可能未以詮釋與意義分析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那就是圖書館分類之所以被批評缺乏實質性知識內容的原因。

三、 以電腦為基礎的檢索技術對於傳統的人類活動的影響正與日遽增。調查不同方法的相關貢獻是適當的; 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使我們必須重新考量這樣的理解。

談到知識組織,自然會提到資訊組織,這兩個名詞常會讓人感到混淆。以圖書館為例,知識組織和資訊組織儘管都是希望資訊或知識能被有效的檢索和利用,但最大的不同,資訊組織其處理對象主要是圖書資訊、期刊資訊、電子資訊及網路資源,其單元組織建立在文獻單元上,通常依據一定的規範和流程,將資訊有序化和系統化以利檢索或獲取資訊。而知識組織主要強調知識流程,強調對於知識的分類、索引、標籤、摘要 ,並隨時更新與重整其內容與架構,知識整理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傳播,以將有價值的知識方便讀者擷取運用。

此次演講的歷程中除了討論知識組織的概念之外,也提到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念:
1.當老師談到知識組織除了從企業或圖書館探究之外,也不要忽略了不同觀點的知識組織的發展,如從俗民或網民的自作或協作數位資源等非正式管道加以探究。然而,老師提醒我們要避免將工具無限上綱,不要看到了有人以網誌進行自作或協作,就誤以為每個人或每個圖書館都得用網誌來組織資訊或知識。換言之,能運用新工具固然是好事,但不要為了趕流行而落入了內容後繼無力、空泛貧乏的窘境,或忘了工具或科技的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一昧追新。
2.知識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是累積組織競爭力的基礎。然而知識管理要和商品與服務結合,才能兼具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能力。對於圖書館來說,知識的管理或組織除了針對圖書館的館藏之外,若能擴及到其所提供的讀者服務或技術服務,就能在符應讀者的需求上發展出圖書館永續經營的特色。
3.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她在公部門農產業進行知識組織或知識管理的經驗,儘管老師是園藝所博士,但仍然能取得農政單位的信任,取得如農業知識管理、知識盤點、知識社群的相關研究計畫經費。原因除了「不用什麼都懂,只要把懂的東西發揮出來」信念與行動之外,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應該也是老師成功的關鍵。如與農政單位合作進行蝴蝶蘭網站的建置,不僅會在資料分析與知識管理下功夫,也會在網站首頁的美化上相當用心;此外,老師在演講時也提到,她會適度保護委託單位未發表的重要內容,這樣謹慎的態度,或許是明淑老師受到農政單位信任之故。
4.老師在演講的歷程中強調了信念的重要,例如很多農業研究人員的信念,就是為改善整體農業環境與照顧農民而戮力以赴。至於論文是不是上了SSCI,或是研究成果是否得到專利,不見得是研究人員在意的事情。心中有了所追求的信念,就能夠在孤寂或沒有掌聲之處做對的事,就算過程再怎麼辛苦也能夠甘之如飴。

本週的課程不僅讓我了解到資訊組織與知識組織相關議題之外,隱約可以感受到明淑老師有些「潛在課程」的鋪陳,老師不僅希望我們在專業上精進之外,也勉勵大家重視生活教育,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同時也要適時地關心時事,並了解競爭者的特點與發展,兼顧理論跟實務,透過多元學習來增加自己的實力。

繼續閱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