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思維框架理論(Technological Frames):讓資訊科技在組織中變得有意義
資料來源:Orlikowski, W.J. & Gash, D.C. (1994). Technological frames: making sen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12(2), 174-201.
本研究調查群組軟體系統在一家大型公司的施行運用。聚焦於組織中不同的參與者如何讓新科技變得有意義,以及他們如何與為何與新科技互動。技術人員和使用者的科技思維框架在某些方面被認為是不一致的。此種不一致導致使用科技時產生某些不相容的行動,使得群組軟體的施行運用較原先預期的更加困難。
啟示:組織成員在溝通時,必須考慮與了解不同個體或群體成員對於科技本質、科技策略(如動機、成功的標準),以及科技使用(如優先順序與資源、訓練、易用性、安全或品質政策)等思維框架,以避免在使用科技時產生可能的衝突或負面結果。
1.思維框架的概念
1-1.思維框架的分享
1-2.科技思維框架
1-3.科技思維框架的一致性
指在關鍵因素或類別上之思維框架的一致,所謂的一致並非完全相同,而是在架構與內容上有所相關。
科技人員與使用者科技思維框架的差異:
1.科技人員:
(1)科技本質:
a.單純聚焦於科技能力,未提及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特定運用。
b.科技的價值被視為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正式的評估、調整或施行計畫是不需要的。
(2)科技策略:
a.科技運用的動機與業務處理的主要改變有關。
b.成功的科技標準聚焦於運用。
(3)科技使用:
a.安裝是關鍵,因此這是主要的焦點。
b.使用者將會自己學習科技。
c.使用者將會建構自己的應用。
d.科技不會引起任何有關資料的機密性、安全性或品質等新議題。
2.使用者:
(1)科技本質:
a.對於科技有所誤解或困惑。
b.以既有的描述詮釋新科技。
c.將電腦一般看待
(2)科技策略:
a.科技運用的動機被視為促進公司加值的改變。
b.以懷疑論的觀點看待科技。
c.成功的企業標準
(3)科技使用:
a.缺乏訓練被視為了解和使用科技的一種阻礙。
b.缺乏了解被視為使用科技的一種阻礙。
c.關心資料庫中資料的機密性與安全性。
d.關心資料庫中資料品質、個人責任,以及控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