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格言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RM海報展]小組心得與Foster 會議摘要

成員:若涵、楚鈞、尤敏、永嘉、擇憲。

壹、本組心得
這次的Mission Impossible,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大考驗,不但要整理文獻進行質化研究的調查,還得用英文繪製發表海報,更要用很破的英文向大家報告。因此一接到這個團體作業時,本組同學無不戰戰兢兢。儘管大家平常的課業壓力都很沈重,但我們都有共識要把事情努力做好,就在Foster老師和美美老師的協助與鼓勵之下,我們一路邊學邊問邊討論,才能夠從步履蹣跚中慢慢穩住腳步,沒想到還能從Foster老師的手上拿到圖書禮券,說真的,在領到圖書禮券的剎那間,歷程中所有的辛苦與壓力真的都頓時拋在腦後、消失無形了。

經過對整個海報製作歷程加以討論之後,我們有以下心得與想法:
1.從做中學真的是學好研究方法的好點子很多原本似懂非懂的概念,就再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查資料、問老師,甚至是激烈的辯論中得到了釐清,加上有時候為了讓全體成員瞭解相關概念,我們得試著換句話說,以具體明確的方式表達,這樣無形中又加深了對於相關概念的瞭解。

2.回顧我們自己的報告,有些地方需要再改進。例如我們這次的主題在研究方法上並沒有深入剖析,為什麼質性方法在學生資訊行為是多麼重要,這是報告時各部分應前後呼應時可以再改進的地方。此外,這次之所以會獲得老師青睞,我們想可能是在資訊行為相關資料分析上的努力與用心,相信日後如果遇到這類的文獻主題分析的練習,我們將更能掌握文獻查找的要領,並能在議題的發現與內容關連性的解析上漸入佳境。

3.在完成任務的歷程中,有些事情要有所取捨,才能夠往完成任務的核心前進。原本我們第一次呈現海報時,Foster老師認為改進的空間很大,就憑著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心情,我們重新繪製新的海報,務求達到自己都能說服自己的目標。如果放不下或斤斤計較,就沒有辦法自我突破,甚至可能原地踏步還不自知。

4.在團體任務中,每個人都要就自己所能做的部分負起責任並同心協力地完成。例如在本組中,永嘉經常扮演帶領者的角色,當他提出好的建議或想法時,其他人會先試著聽聽他的意見,如果討論達成共識之後,我們就會設法同心協力完成任務。

5.文獻分析要從不同的面向及重要的工具進行完整的調查,這需要功力與經驗。此次我們雖然只是學到了一些基礎概念,但大家都覺得這樣的經驗真的很寶貴。

6.此次用英文書面及口頭報告是個難得的經驗,雖然很緊張,但也從中有所成長。加上經由觀摩各組的報告後,我們不但看到了自己在報告時的盲點,也學到別組不錯的海報或資料整理與呈現方式,真的是收穫滿滿。

儘管過程因為內容修改而有波折起伏,但基本上我們都感謝有這次的考驗與磨練,讓我們把Impossible 變成了I'm possible。在此要再次感謝Foster老師與美美老師一路上的指導與陪伴。另外,永嘉特別有交代,銘心老師推薦我們看T.D. Wilson教授的資訊行為理論與模式,一定也要順便表達謝意。


貳、討論歷程

第一次(10/27):與Foster老師會議
1.討論可行的搜尋方式與現有文獻或資源討論。
2.決定研究方向與海報基本架構。
3.從主題方法論及樣本特性分工。
[後續努力]
1.進行前導搜尋。
2.向問銘心老師請教資訊行為model,老師很熱心地提供上課的論文條目給我們參考。果然向專家請益收獲多多。
3.分別進行期刊、論文及引文三類文獻的搜尋,但因為質量化的概念不強,對資訊行為也不夠了解,因此找到的文獻質量並不是很理想。

第二次(11/20):小組自行討論
1.由於引文資料庫的文獻量不足而且沒摘要,因此決定放棄引文資料庫作為來源,不過建議國內引文資料庫可以在摘要及來源項可以更完備。
2.為了讓資料年代延伸至90年代開始(資訊行為的研究以90年代初為重要的轉捩點)會對文獻統計上比較有意義,集中火力並讓搜尋結果更準確,故大家決議專注自鎖定單一資料庫,改自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NCLETD)尋找文獻,但仍需經過Foster老師同意。

第三次(11/24):與Foster老師會議
1.給Foster看我們在第二次會議的方向, 譬如Grokker, Google Experitment等自動分類與趨勢統計。
2. 請教老師以下問題:
(1)除了參考資料與文獻列表之外,結論的撰寫原則或應注意的重點為何?
(2)將把資訊行為的研究範圍延申至教育或傳播領域是否可行?
(3)五十篇左右的文獻資料是否足以做為文獻調查的樣本,可信度足夠嗎?
(4)文獻分析關係圖以外,我們的工作流程是不是要在海報呈現?
(5)圖表應該包括哪些?
3.老師建議事項如下:
(1)結論的撰寫可以針對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但要扣緊文獻回顧的發現。
(2)以圓餅圖(Pie Chart)或適當的統計圖對文獻檢閱結果進行相關統計,較能看出概況或發展趨勢。
(3)以50篇文獻資料即可作為文獻調查的樣本,但要在海報中提出來。
(4)海報的製作重點,可參考論文格式,並對於適當的關鍵字以色塊或底線方式呈現。
(5)建議於12/1發表之前至少再與老師討論一次。
[後續努力]
1.那幾天的國圖系統都有問題,原本要使用EndNote書目軟體整理文獻都無法進行,加上每個成員都要對工具熟悉,在時間有限的考量之下,我們決定不用EndNote,但是會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或減少某些問題的切入點,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完成。
2.因為對研究法的分類不確定,且統計圖表如何呈現要及早決定以利後續分析,當我們詢問了Foster老師之後還是無法很明確的將質化研究方法做一個很清楚的分類,因此,在看了幾篇相關資料之後,對於質化研究方法論的相關專有名詞稍微有些認識。然而我們發現質化研究方法越複雜、專業化,用的人越少;此外,在台灣因為質化研究領域正起步不久,很多論文是採用多種研究方法而非專屬特定種方法論(如行動研究、個案研究法、田野調查...等),因此最後我們決定在研究方法上只討論資料收集的方法,方法論的部份因為個案有限故暫不予考慮。

第四次(11/27):小組自行討論我們從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找了五十篇文獻的摘要,除了綜整歸納出研究結果之外,並對資訊行為的次主題進行研究議題的重點解譯,以試圖了解學生資訊行為的發展脈絡。雖然研究方法的結果可能不夠深入,難以提出有意義的貢獻(僅能得之大部份的方法為訪談法與觀察法),但我們希望能在研究主題與研究成果的基礎下提供一些脈絡,以便多了解學生資訊行為小組。此外,我們討論了海報製作相關問題,如使用何種軟體、統計圖表及整張海報所要呈現的內容。

第五次(11/28):小組自行討論
針對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加強資訊行為的文獻, 並從文獻的排序中獲得台灣有關資訊行為研究較完整的歷史觀。因為資料的調整與改變,我們加入研究者背景的資訊(論文發表系所)並重新編碼,發現到底有哪些背景的研究者在關注學生資訊行為的研究議題,進而讓我們對資料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第六次(11/30):小組自行討論
進行海報各流程的翻譯,並加強研究問題的定義,同時將製作好的海報加以印製。

第七次(12/1):海報發表
我們發表為第五順位,由永嘉和擇憲依照簡介、工作流程、名詞定義、資料蒐集與結果分析,以及結論等部份進行報告,並回答同學的提問。並於發表之後和其他組同學交流討論,相互學習。

繼續閱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