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格言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何謂資訊社會學

資料來源:Kling, Rosenbaum,& Sawyer(2005).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ing Social Informatic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Social Informatics, 1-11.

1.資訊社會學為何沒有建立學術的知識系統?
--資訊社會學研究的知識系統儘管有30年以上的系統化實徵調查、廣泛分析和仔細推論,但因為橫跨許多議題及領域,引用許多理論和研究方法,而難以讓許多研究者及專業人員接受。

2.Kling, Resenbaum, &Sawyer(2005)在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Social Informatics一書將ICTs的學生及專業工作者這些重要讀者排除在外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人:
(1)對於IT在組織、環境的施行與運用之複雜性缺乏紮實的分析性理解。
(2)大部分學生被教導以技術為中心的方式來因應組織的改變。從縮寫和術語中顯示出相當少的組織價值,而且常常是思想僵化的。

3.資訊社會學的發展:
(1)50-60年代:電腦相當昂貴也看不出效果。工時減少及大規模失業潮的預測只是推論。
(2)60-70年代:某些社會科學家開始對組織內電腦化(computerization)的結果進行實徵觀察研究。
(3)70-80年代:研究體系開始擴展,包含了如電腦化和工作方式改變間的關係。
(4)80年代以後:ICTs的社會觀點研究由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研究,加上用語不盡相同,讓人難以追蹤相關研究。

4.ALA對資訊社會學的定義:
對資訊的架構和屬性,科技在組織的運用,以及資訊的儲存、提取與面向等研究。

5.Kling等對資訊社會學的操作型定義(不是用理論來定義):
(1)檢驗電腦化社會觀點的研究體系。
(2)考量到制度及文化脈絡互動的資訊通訊科技之設計、運用和結果的跨領域研究。

6.資訊社會學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以正在研究中的問題為主,而不是用於研究中的理論和方法。
其研究有三種取向:
(1)規範性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其目的在為ICTs有關的設計、施行、運用或政策制定相關專業人員建議可行方案。如參與式的設計有助於ICTs的推動、工作實務與系統設計同時改變較將工作實務運用於強加在工作場域的ICTs來得重要。
(2)分析性取向(analytical orientation):發展ICTs在制度與文化脈絡之相關理論研究,或是經過組織有助於理論化的實徵研究。如探討ICTs在大型網站而延伸自工作場域的社會與技術關係。
(3)批判性取向(critical orientation):從委託、設計或施行特定ICTs的群體的觀點中檢驗ICTs。該取向鼓勵資訊專業人員和研究者從各種觀點檢驗ICTs。如醫院使用自動排班系統時,外科醫生和護士常因為對排班結果有意見上的衝突,使得自動排班系統淪為班表的紀錄系統。

7.資訊社會學的社會影響之相關預測為何常常不夠精確:
(1)對ICTs的概念模式或科技與社會改變間的關係本質過度簡化。(如單一電腦的功能強大,但一群人共同使用網路也有相同的效果嗎?)
(2)這些和關係和模式的假定通常是隱性的,而且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科技決定論)。
(3)ICTS產生了相關設計者與倡導者無法預期的問題。如班班有電腦的美意,可能因為老師覺得教學的專業感降低而將電腦束之高閣。
(4)ICTs的運用常會出現矛盾的結果。如遠距教育的推廣,到底是減少學生的課程參與,或是能夠創造出主動的學習環境?

8.何謂ICT?
ICT是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縮寫,是記錄、組織、儲存、操作和溝通資訊的產物及實務。今天許多人將焦點及終於新的ICTs,例如以電腦和電信設備發展出來的相關內容。但ICTs包括許多產物,如電話、傳真、影印機、電影、書籍和期刊文章。他們也包括如軟體測試方法及圖書館編目和索引文件方式等實務。

9.資訊社會學是獨立的社會-科技系統,通常從下列角度來探討:
人、硬體、軟體(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技術(管理科學模式、投票機制)、支持資源(訓練/資源/協助)、資訊架構(內容與內容提供者,讓人們得以使用系統和資訊或相關存取控制的規則標準)。

0 意見:

張貼留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