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格言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圖研W8]讓典藏不再是一灘死水,而是數位學習的好幫手

每次都看密密麻麻的文字可能滿傷眼的,這次先播個志銘老師所提到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範例再談心得吧!


本週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請到政大圖檔所副教授陳志銘老師主講「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模式之研究」。今天的課程重點,主要是數位學習簡介、數位典藏或數位圖書館支援數位學習的利基、圖書館支援數位學習模式研究、其他數位學習研究成果分享、數位典藏或數位圖書館支援數位學習研究方向等五大主題。

志銘老師開宗明義就提到,數位學習不只是把數位資源放在網路上供人瀏覽而已。因此,他所帶領的團隊,試圖從學習理論中找到能和數位學習結合的模式。老師提到了傳統教學的缺點,諸如效率低、效期短、特定性或範圍小與層次低、以及難以兼顧個別需求的非個人化教學。這些缺點對於在國中教學現場的我來說,都是很有共鳴的點。而網路教學有著非同步式的互動學習、師生及師生之外的多元互動類型、一對一及一對多乃至小組合作學習式的互動,以及線上、小組、主題或網友等多種討論方式。因此老師結合網路教學及以數位典藏或數位圖書館支援數位學習,歸納出五大利基:
1.提供即時性的服務,也能夠發揮無遠弗界的優勢。
2.拓展館員的角色與價值,館員不再只是處理借還書,更能以其圖資專長做為數位學習的促進者。
3.提供有力及有效的內容管理功能。
4.豐富的數位典藏可以支援教學,而不是空有一堆資訊的數位倉儲‧
5.數位圖書館可以支援E-learning,讓豐富的資源成為學習的活水源頭。

而在數位學習方面,有了網路技術的協助,使得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或地點,透過Web-based learning達到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志銘老師對於E-learning的定義也加以整理。E-learning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導向的系統設計觀,達成有互動性的、自我導向的、可反覆練習的,而且是量身訂做的學習。其重點在於如何利用資訊通信科技(ICT)來提高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成效。數位學習的內涵從從CAI(電腦輔助教學)到Web-based learning、行動學習,進步到情境感知無所不在的學習(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此外,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Web 2.0技術(如Blog、Wiki、RSS、Social Network)、人工智慧與資料探勘技術、多媒體技術(電腦遊戲、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以及數位典藏及數位圖書館等資訊科技的導入,更加充實與豐富的數位學習的面貌。

接下來,志銘老師就以其研究團隊所推動的「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為例(http://tlh.lias.nccu.edu.tw:8080/dspace/),做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支援數位學習的例子。這個計畫以常聽到的專案式學習(PBL)做為理論基礎,希望透過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結合搜尋引擎與註解工具(Annotation tool)的運用,能從學習者知(Connition)、行(Action)、思(Reflection)的心理歷程提升其學習成效。僅管從研究結果的統計T考驗來說,得到了使用數位圖書館的受試者對於學習成效及滿意度更高的結論
。然而,小蝶老師點出了該網站的內容似乎看不出有知行思的內涵,而透過Google自行搜尋臺灣百年圖書館的相關資訊,不見得比透過該網站的資訊量少。對於小蝶老師的提問,我也深有同感。不過對於該網站註解工具的設計,以及保留先前使用者所註解的內容提供後續使用者參考的功能。如果可以強化線上筆記的功能,並進一步發展成為跨網站或跨軟體與平台的線上學習工具,應該更有助於提升學生線上學習的成效。其次,老師也舉了在實體圖書館結合PBL的實例,也就是在木柵高工圖書館導入個人化位置資訊服務系統,利用定位技術輔助學習者根據問題解決需求。只要使用者走到圖書館的相關定點,就可以從連線的筆電中獲得相關書目推薦清單與圖書館搜尋導引。

今天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志銘老師在政大附中,運用RFID定位及PDF,讓學生在校園的某些定點中,可以在PDF中顯示相關單字供學生學習。一聽到這個我的職業病就來了,因為我服務的學校學生英文程度普遍不錯,如果可以營造英語村的環境,加上這套學習實境單字或例句的方法,應該可以在引起學生動機的前提下提供
學生另一種學習英文的好方法。如果還能夠像老師所說的,加入Social Network的概念,在PDA中加入團隊互助的排行機制,以及透過RFID記錄學生與其它同學或老師的互動資料,則可以落實以合作式學習來替代(或部份代替)傳統為了考試分數競爭的學習方式,不但以生動的方式學得更多更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互助的能力。

在今天的課程中,除了了解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在數位學習的應用之外,也看到了資訊科技的運用,讓數位學習不斷進步演化出新的模式。雖然有人會認為成效不彰,或是在執行面上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如數位學習的內容品質有待改進、系統可能會是推廣或研發的門檻、掌握技術的人可能會忘了初衷而不願釋出關鍵技術等)。但是我個人對於志銘老師帶著使命感的研發能量絕對不敢小覷,尤其是老師在困難中找機會的戰鬥力(好多篇SSCI、研究團隊對於多元議題的開發,以及ICT的運用等等),在在都讓坐在台下的我內心真的相當動容,相信持之以恆必能對台灣的數位學習發展出更多更實用的模式。感謝小蝶老師的用心安排,每次上課都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多圖資界優秀的典範,這真是種難得的幸福。

0 意見:

張貼留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