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格言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社研W4]Facing the giant-學術文獻探討

論文:
請原諒我這個懦弱的男人
從來不敢承認我們兩人的關係
我甚至已經忘記
我是如何迷上那個不照規定出現
而惹得我大發雷霆的字裡行間了
論文
你固執不講理、愛玩愛流行
我卻如此受不住的迷戀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畢業了
我卻戰敗了
我是戰敗國的子民
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
我只是個窮教師
為何要揹負一個學位的罪
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
我只是個窮教師
我愛你,卻必須放棄你
(肉腳七號的情書)


================

本週課程由Dr. Foster所主講,主題是學術文獻的檢閱。個人覺得先講這個主題是項很好的安排,因為我對於如何整理文獻一直深感困擾,也容易因為想太多而裹足不前,不是找藉口設法逃避,就是一直自我懷疑或否定。此次的課程讓我有靜下來思考如何進行文獻檢閱或回顧,無論如何都是個好的開始。

教授首先引導我們思考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歷程的不同,量化研究是由已知推論未知的演繹法(deduction)來測試理論的研究,質化研究則是由特殊事務以推知普通原理原則的歸納法(induction)來建立理論的研究。而文獻檢閱的假設,是基於吾人可從知識累積中加以學習,科學研究是由身為知識社群一份子的許多研究者集體努力之成果等等,這應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可以看得更高更遠的最佳詮釋。而文獻檢閱的四個目標,就是藉由顯示知識本體的相似性以建立可信度、顯示先前研究者所走路徑及目前計畫與過去研究的關聯性、整合並摘要在某領域中已知的知識,以及從他處學習並刺激新概念。至於教科書中提到的文獻檢閱則有以下六種類型:
1.自我研究的回顧(Self-study review):在此類檢閱中作者證明對於特定主題的熟悉程度,通常是教育方案或課程要求的一部分。例如碩士生的論文計畫。
2.脈絡回顧(Context review):作者將特定的研究與較大的知識本體產生關聯,通常出現在研究報告的開始,並在大架構之下介紹研究的其他部分,同時顯示現有研究如何在某一發展思路或先前研究持續進行或建構。葉乃靜老師的文章對於資訊尋求行為是透過生活經驗的詮釋,就是經由脈絡回顧而整理出來的結論。
3.整合回顧(Integrative review):作者呈現並摘要特定主題知識的現況,並突顯正反意見。通常會結合脈絡回顧,或以單一文章形式出版以嘉惠其他研究者。Dr. Foster以自己在2006年討論資訊行為的文章為例,即為對相關理論進行回顧並以文章形式出版的整合回顧。
4.方法論的回顧(Methodological review):在此種文獻探討中作者比較並評估數個研究在相關方法論上的優勢,並顯示不同的方法論(如研究設計、測量或樣本等)所產生的不同結果。教授以Meho在2006年討論使用電子郵件面談的文章為例,文章中檢閱相關質化研究就是方法論的回顧與討論。
5.理論回顧(Theoretical review):作者聚焦於相同主題並呈現多個理論或概念,並以假設、邏輯一致性,以及解釋範圍等基礎加以比較。Pettigrew等人在2001年從認知、社會及多元角度討論資訊行為的文章,就是理論回顧的例證。
6.歷史回顧(Historical review):在歷史回顧中,作者隨著時間推移追溯一個議題。此種檢閱方式可能與理論或方法論的回顧融合在一起,以顯示概念、理論或研究方法如何隨著時間演進。Pettigrew and McKechnie在2001年的文章,檢閱1993至1998的六種資訊科學期刊,即為歷史回顧之例。
此外,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檢閱法,則是作者從許多研究加以組織結果並使用統計方法從中辨別共同的發現。教授以Ur在2008的對於影響學生資訊行為的文獻為例,從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1999至2004的相關文獻探討微觀與巨觀的因素,屬於後設分析的例子。

在了解文獻檢閱的類型與例子之後,教授提到何處尋找圖資相關文獻。可以從同儕審查制度的學術期刊優先找起,再從半學術的專業期刊、新聞性的雜誌與報紙、書籍、論文、會議文集、政府文件與政策報告中尋找,當然再不成就可以找線上資料庫。教科書以社會學相關文獻加以整理的方式,可供蒐集圖資的文獻參考(可參考小蝶老師在實作課程所整理的講義借力使力),但最基本的是要加以整理條列,以方便列表備查之外,可以準備APA格式以供查詢或後續搭配EndNote進行書目管理(http://www.ctust.edu.tw/bhbc/講義/APA格式範例.pdf)。

談到如何系統的進行文獻檢閱,則首先必須定義並修正主題,要在清楚定義、研究問題和計畫焦點集中的情況下進行。其次是設計搜尋程序,意即決定檢閱的類型、範圍以及涵蓋近來的資料類型,另外決定用什麼格式進行參考書目的引用,個人當然是用力推EndNote書目管理軟體。最後是尋找研究報告,教授提到,第一手的資源來自於書面和電子形式或數位圖書館裡的學術期刊文章、碩博士論文、政府文件和國會報告。其次是摘要索引服務、引文文獻索引(如Google Scholar學術搜尋 http://scholar.google.com.tw/)、政府出版品索引(如政府出版資料回應網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search_simple.jsp)。其中,個人覺得引文文獻索引以及圖資專業團體的出版品,或許具有專家效度的的作用,應可幫助自己找到比較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文獻,適合在文獻檢閱的初期,對於特定領域的知識能夠盡快掌握基本脈絡的參考資源。

當欲檢閱的文獻蒐集到一個段落時,就要開始閱讀並評估文獻,要將文獻檢閱的目的透過資料的組織傳遞給讀者,先提出最重要的想法,依邏輯和陳述或發現加以連結,然後再指出文獻與現有研究不一致之處或缺點。教授整理出來的研究基本架構,以及每個架構所應注意的重點如下:
1.標題(Title):具體明確,在不描述結果與發現的前提下能夠指出研究的本質。而標題能夠描述主題,並僅提到一至二個變項,讓讀者容易瞭解即可。例如教授舉出「新加坡國中學
生父母參與學業與降低體罰問題之研究」與「影響分散行為焦慮減低因素之三步驟關聯分析」這兩個標題,以前者較符合好標題的定義。
2.摘要(Abstract):好的摘要必須能夠概述研究中的關鍵資訊。並提供研究目的、說明研究方法,同時強調研究的主要發現,以及明確指出對未來研究的參考價值。教授另外建議,檢視標題與摘要可以用來確定初步的相關性。如果有相關可以快速瀏覽前言(Introduction)和結論(Conclusion)已決定文獻是否值得繼續耗費時間或心力閱讀。
3.前言(Introduction Section):前言要與文章有高度的相關。而前言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是對於主題予以廣泛地介紹並呈現研究聚焦之特定問題。第二是由描述知識、連結過往研究或解決應用問題等方式建立問題的的重要性。第三是建構理論架構並決定研究中所要使用的主要概念。而前言有時候和文獻探討一起呈現,有時文獻探討則自成一個部分。
4.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eiw) :好的文獻是有選擇性的、廣泛的、關鍵的與新近性的。
根據文獻的複雜程度,文獻探討可以區辨出理論、研究方法、研究發現與評估。
5.研究方法(Methods Section):根據研究類型,研究假設或研究方法會在文獻探討中出現。
而研究方法描繪哪些內容被詳細的檢驗,並讓讀者知道特定資料的資源或資料蒐集的方法。研究方法通常貼近或包裝在技術細節(如統計方法)的方式敘寫,量化研究常較質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佔了較多的篇幅。
6、研究發現(Findings Section):研究發現是描述性的評論,其資料的組織通常以簡要的形式起頭,由廣泛而後複雜並聚焦。研究發現的每個段落流暢而有次序,並且取決於作者以邏輯的順序描述結果。資料的呈現包括對於主要發現進行直接的討論與重要性的紀錄。如果是量化研究,研究發現除了呈現統計圖表之外更需要多些敘述。雖不必每個圖表的每樣細節都討論,但要記下主要的發現及其他未預期到或不尋常的發現。若是質化研究,資料的組織常以「敘說故事」的方式或呈現一系列的推論。應該會多過問題的條列或直接的描述。並以類別的基模(Category Schema)來讓讀者理解。
7.討論(Discussion Section):有些研究者會將討論與結論整合在一起,其他研究者則為獨立的章節。討論的部分不只是敘述,而詳細闡述了對過去研究發現、理論或應用問題等結果的意涵,此意涵是在文獻探討中對於知識的建構或引導研究的特定問題,而討論也指出研究中有關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8.結論/摘要(Conclusion/Summary):好的結論檢閱了研究問題,主要的研究結果與發現,以及研究問題的重要性與未預期的結果,也描繪了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意義與方向。有時在完整閱讀文獻前先閱讀前言與瀏覽結論是有幫助的,讀者亦可檢閱參考書目,會有更多的發現。

最後,教授提到評估文獻檢閱的重點,好的文獻是有選擇性的、廣泛的、關鍵的與新近性的。根據文獻的複雜程度,文獻探討可以區辨出理論、研究方法、研究發現與評估。研究者更要將文獻檢閱的目的牢記在心,同時需要計畫與明確地撰寫。而所有好的文獻撰寫技巧包括明確的組織架構,前言、結論與中間各個段落。最重要的是要寫出好的作品,需要研究者大量的撰寫練習(汗!!!)而評估文獻的標準,首先要在有組織的架構中呈現清楚明確的目標,而基本架構除了前言結論之外,還要包括中間各個段落。此外,對於常見的研究結果或爭論都要能一起組織呈現。先將最重要的想法表達出來,並符合邏輯地與陳述或發現加以連結,也要寫下研究的不足與缺點。

這次上課,把文獻檢閱的歷程完整地回顧了一次。老實說,儘管是離我最沒信心的實際行動又靠近了一步,但我還是沒有知難行易的感覺,也許真的要有實際的練習,並將文獻檢閱的結果正式變成作業或投稿,才算是真正讀通了這個章節。不過,Dr. Foster以實際練習的方式,應該有助於信心一點一滴的建立。我想除了努力跟上老師的腳步之外,應該沒有其他捷徑。


There is no way except facing the giant!


================================================

尋找文獻的練習:
趁著國慶假期前夕,我在10/9(五)晚上9:30-10:45到住家附近的元智大學圖書館一樓數位學習中心,練習尋找文獻。一開始我先翻閱圖書館館刊及圖書資訊學研究等期刊,先看看有沒有什麼讓我感興趣的主題,後來看到了「創新服務」,覺得可以跟前一陣子很夯的Library 2.0做結合。因此就想先從Library 2.0這個概念找尋線上資料庫。
首先我先開啟Google Note,把今晚的歷程記錄下來以供後續參考精進。接著從進元智大學圖書館網站( http://lib.yzu.edu.tw/Projweblib/edb/mainedb.aspx) 的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Central search),勾選幾個資料庫及元智圖書館館藏查詢同步找西文線上期刊資料庫與及元智圖書館館藏圖書資訊。在搜尋的時候發現,查線上資料庫時與其用布林符號,不如用
以關鍵字加雙引號{"關鍵字") 效果不錯,如當關鍵字未加雙引號時,出現的是 "title contains library and 20",2.0變成了20,而加雙引號時 "title contains "library 2.0""。
接著將電子檔下載並壓縮之後寄回自己的email,並將圖書的書目資料寄回給自己之外又於桌面留一份備份,先找元智大學圖書館的電子書資料庫,若缺少的書籍則再向師大圖書館借用,或以跨校借書的方式向台大或政大圖書館借用。當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資料庫的書目可以匯出成EndNote格式,這可以省下以後引用文獻寫文章的時間,務必要練習到成反射動作。
因為只有一晚的時間,所以期刊資料都可以找到,但書籍要在到師大圖書館想辦法。此外,後續可以從圖書館專業組織的刊物,或是圖資界有同儕審查制度的期刊著手,同時可以透過Google Scholar瞭解文獻被引用次數,已找到權威作品增強文獻撰寫的深度與說服力。而圖書館參考室裡,應該有關於圖書館參考工具資源,亦可以查詢參考。而在蒐集資料的語言,中文英文那是一定要的,而中文亦不可忽視大陸的資料。當然,在每一次的文獻搜尋歷程,都一定要留下記錄,並定期整理,就可以逐步勾勒出文獻尋找的脈絡與重要資源,進而為後續的文獻探討、檢閱,甚至文獻撰寫留下一個好的開始。

張貼留言

Clicky Web Analytics

  © Blogger template Brooklyn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